原標題:
文正友:讓鄉親們再多一條增收路子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王星
10月6日一大早,天空飄起蒙蒙細雨,文正友穿上雨靴來到村委會辦公室,與正在工作的村黨支部書記文均福交談起來:“海雀村要發展,必須要有產業支撐。今年的林下天麻種植成功了,明年要繼續擴大規模。”
兩人聊著聊著,文正友看了看手表,隨手拿起墻角的鐮刀,準備去天麻基地查看天麻長勢。看著文正友離去的身影,文均福恍惚間仿佛看到了爺爺文朝榮的影子。
2021年,文正友從畢節市赫章縣海雀村黨支部書記的崗位上退了下來,由侄子文均福接任,文正友轉而擔任海雀村名譽支書。但他并沒有閑下來,在王家院子談談心聲,在羅家院子聊聊發展。他心里始終牽掛著村子,想讓海雀村再次插上騰飛的“翅膀”。
20世紀80年代,海雀村因過度開墾,導致水土流失,井水干涸、河流枯竭,森林覆蓋率曾不足5%。惡劣的環境帶來極度的貧困,“海拔兩千三,人均三十三”“四個人用三個碗”,這里被認為是“不適宜人類居住”的地方。
穿行在萬畝林海里,文正友的思緒被拉回到1987年冬天,24歲的他與哥哥跟在父親文朝榮身后,背著一筐華山松幼苗到山上栽種的場景。
正是那一年,為徹底打破“越墾越窮,越窮越墾”的怪圈,時任村黨支部書記文朝榮帶領300多名村民植樹造林,種下了30多個山坡的華山松,讓大片大片的荒山禿嶺披上了綠裝。
“山上有林保山下,有林才有草,有草養牲口,有牲口就有肥,有肥就有糧。”回憶起當時父親帶領大家植樹的場景,文正友依然歷歷在目。
2004年,41歲的文正友擔任海雀村黨支部書記,接棒父親守護好萬畝林海,帶領村民找到致富增收的路子擺在了他的面前。
“父親為了讓村民過上好日子奉獻了一輩子,他的精神一直激勵著我。”文正友始終記得父親的教導,“這個職務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老百姓信任你,你就要一心為民,讓大家的日子越過越好。”
在父親的教導下,文正友繼續帶領村民植樹造林,對種植農作物經濟效益差的耕地實施退耕還林項目1250畝。如今,海雀村森林覆蓋率提升到77%,森林面積達到1.37萬畝,莽莽林海成為邁向小康的“綠色提款機”。
2014年,文朝榮因病去世。臨終前,他拉住文正友的手叮囑道:“你是海雀村的掌舵人,要好好守護好這片林子,它可是我們大家的命根子。一定要讓老百姓的日子過好,帶著他們一起奔小康。”
文正友不敢忘記父親的囑托,將萬畝林海視若珍寶般守護,從未發生過一起火災,也從未發生過亂砍亂伐事件。
在文正友的帶領下,海雀村大力推進基礎設施、生態環境、民生事業、精神文明等建設,強化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全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我們改建了黔西北民居,完善實施了村組路、連戶路及院壩硬化等一大批惠民工程,群眾的日子越過越好,全村人均純收入達到18633元。”文正友說。
帶領村民在家門口就業增收,因地制宜找到適合的產業,真正把萬畝林海的生態價值轉化為經濟價值,一直是文正友最為牽掛的事。
2020年,畢節市委黨校以文朝榮帶領群眾植樹造林事跡打造干部教育培訓基地——海雀現場教學基地,開辟出“干部受教育、群眾得實惠”的致富新路子。
“今年,27戶村民開起了民宿,村集體經濟達到60萬元,100多戶人家開起了小汽車。”文正友介紹,海雀村依托海雀現場教學基地,通過建設村集體農特產品超市、發展特色民宿獲取分紅、吸納群眾務工等方式,實現收入300余萬元。
如今的海雀村水、電、路、訊、網等基礎設施一應俱全,村里還因地制宜發展起生態旅游,搞起了生態民宿,老百姓的“旅游飯”越吃越香。
退居二線后,文正友依然閑不下來。他結合海雀村萬畝林海的生態優勢與地理優勢,與合伙人打造450畝林下天麻產業。“今年看起來長勢很好,讓大家看到效益,一家人能增收五六萬元,這個產業就成了。”
中午,正在走訪的文均福遇到從天麻基地回來的文正友,走上前去搭話:“二叔,天麻可以采挖了吧?”
“國慶假期一過就可以了,明年準備擴大到650畝,讓鄉親們再多一條增收路子。你爺爺囑托我的事我做到了,你也要加油!”文正友說。
億萬職工的網上家園
關于我們 |版權聲明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4151598 | 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舉報電話: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ydlpxfsj.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