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國鑒·德國
原標題:
記者觀察:連續兩年衰退,德國經濟“病”了?
新華社柏林10月16日電(記者李函林)德國長期被視作歐洲經濟的“火車頭”,去年卻淪為“全球唯一負增長的發達經濟體”。德國政府最新預測顯示,2024年德國經濟還將萎縮0.2%。德國官員和研究德國問題的學者認為,德國經濟受到公共投資過于保守、過于依賴制造業和出口貿易等內部痼疾和俄烏沖突等外部因素困擾,短期內恐難恢復昔日光彩。
舊病復發?
20多年前,英國《經濟學人》雜志曾稱當時陷入經濟萎靡狀態的德國為“歐洲病人”。但隨后德國逐步擺脫低迷,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后的十年迎來蓬勃發展,成為歐洲經濟“火車頭”。
這是9月24日在德國杜伊斯堡拍攝的杜伊斯堡港景象。新華社記者孟鼎博攝
如今,德國經濟出現“舊疾復發”跡象。繼2023年成為唯一負增長的發達經濟體后,德國聯邦政府9日發布的秋季經濟預測報告顯示,2024年德國國內生產總值還將萎縮0.2%,相比春季報告預測的0.3%增速進一步下調。這意味著德國經濟將連續第二年陷入衰退。
今年以來,德國經濟復蘇面臨著高通脹、高利率以及出口需求疲軟等諸多棘手問題。德國為外向型經濟,在外需疲軟影響下,工業生產、工廠訂單以及出口數據第二季度均出現環比下降,表現不佳。
中小企業出現“破產潮”。德國信用機構“信貸改革”公司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德國約有1.1萬家企業破產,比去年同期增長近30%,為2016年以來之最。
大企業則出現“裁員潮”。大眾汽車公司9月宣布考慮裁員并將關閉其在德國部分工廠;汽車零部件制造商采埃孚公司計劃在2028年前裁員1.1萬至1.4萬人;運輸業制造商大陸集團啟動裁員7150人計劃。
這是9月24日在柏林國際軌道交通技術博覽會上拍攝的德國采埃孚展區。新華社記者車云龍攝
“火車頭”開不動了?
在德國聯邦經濟與對外貿易協會主席米夏埃爾·舒曼看來,阻礙德國經濟發展的首要障礙是官僚主義辦事效率拖沓。在德國注冊一家新公司,辦理手續花費至少120天,是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平均時間的兩倍。
其次,基礎設施投資不足。老化的鐵路網、破舊的高速路和緩慢的互聯網都與這個經濟強國形象格格不入。近年來,德國公共投資在國內生產總值中占比一直低于歐盟平均水平。默克爾政府時代,對公路、鐵路等陸上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平均僅0.65%,導致許多交通基礎設施修繕不及時。根據記者親身體驗,如今德國鐵路“晚點是常態、取消非意外”。今年6月,德國鐵路準點率僅為52.5%,創歷史新低。
2018年1月18日,在德國首都柏林的主火車站,一列城際特快列車停靠在站臺。新華社記者單宇琦攝
另一個嚴重欠缺投資的關鍵領域就是數字基礎設施。商業數據平臺Statista提供的數據顯示,目前德國只有420萬光纖用戶,光纖覆蓋率僅17.7%。歐盟發布的數字經濟與社會指數顯示,德國在數字人才、企業數字化和公共服務數字化程度三項指標上均低于歐盟平均水平。
與此同時,德國執政聯盟三黨因持續的意見分歧,難以就涉及國家發展的諸多政策愿景達成共識。例如,關于2025財政年度聯邦預算,社民黨和綠黨希望在綠色轉型、基礎設施等方面增加開支,而自民黨則堅持預算必須符合德國憲法對新借貸的嚴格限制,為此經歷了數月談判。
成敗都在制造業
德國長期專注于發展汽車、機械、電子、化工等傳統產業,經濟增長受益于強大的工業基礎,制造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占比達19%,大約是英國和法國的兩倍。
這是2019年5月10日在德國埃森拍攝的關稅同盟煤礦區遺址。新華社記者逯陽攝
一些經濟學家認為,由于經濟模式長期高度依賴制造業,德國對全球供應鏈依賴甚重。由于新冠疫情和俄烏沖突影響,許多國家開始加快供應鏈調整,這些變化對德國深度嵌入國際產業鏈及其出口導向型經濟模式構成挑戰。
德國經濟結構轉型相對遲緩,人工智能、信息與通信技術、新能源車等新興產業的研發創新相對落后,這種發展格局導致德國經濟在傳統行業遭遇負面沖擊時,難以依靠新興產業“補位”來擺脫困境。
同濟大學德國研究中心主任鄭春榮說,美國政府出臺《通脹削減法》,對可持續能源、電池等新興產業提供巨額補貼,吸引相關企業將生產線轉移至美國,過去兩年中借此從德國手中“吸走”了大量投資。特斯拉公司就宣布停止在德國建設超級電池廠的項目,轉回美國投資。這對有意耕耘新興產業的德國企業構成巨大挑戰,也可能加速德國的“去工業化”進程。
“德國是制造業立國,如果去工業化持續下去,將對德國經濟長遠發展造成巨大沖擊。”鄭春榮說。
刺激措施遇瓶頸
德國目前面臨的經濟困境是內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包括暫時性原因和長期性問題,想要重振活力并非易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未來五年德國經濟增長速度都將低于美、英、法等國。
德國總理朔爾茨已表示有意在明年選舉中謀求連任。但在今年6月舉行的歐洲議會選舉中,朔爾茨所在執政黨社民黨得票率大大落后于在野的聯盟黨和選擇黨。輿論認為,對朔爾茨政府處理經濟問題的表現不滿,是選民不選擇社民黨的重要原因。
7月24日,德國總理朔爾茨在柏林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講話。新華社記者李函林攝
朔爾茨政府7月17日公布了2025年財政預算草案,以及獲得內閣批準的49項促進增長的措施,涵蓋鼓勵投資、減少官僚主義、激勵勞動者、提升金融市場效能、推動能源建設等多個方面。
為鼓勵私人投資,政府提出將企業資產遞減折舊法的實施期延長至2028年,折舊率定為25%,折舊限額提高到5000歐元。企業可由此獲得更多稅收減免,通過資產加速折舊來更快回收投資成本。
德國人2023年平均工作時間1343小時,即每周25.8小時,在經合組織成員中最短。朔爾茨政府因而提出“加班可減稅”措施,并通過改革養老金制度鼓勵延遲退休。
為改善投資不足狀況,聯邦預算中用于投資的比例總體上將逐年增加,到2025年將達到創紀錄的570億歐元。政府還提出將對大型企業和中小企業的研發創新補貼最高額度分別提高到300萬歐元和420萬歐元。
這是2022年11月7日在德國柏林拍攝的一處建筑工地。新華社記者任鵬飛攝
鄭春榮指出,德國政府去年8月也出臺過提振區位優勢的10點計劃,但目前問題在于可用于各領域投資的財政資金有限。“能源價格高企、過度監管、基礎設施薄弱、技術人才短缺、原材料供應不足以及供應鏈問題等因素交織影響,導致德國經濟活力不足……其經濟增長潛力能否與美國及新興市場相抗衡,仍存在很大不確定性。”
億萬職工的網上家園
關于我們 |版權聲明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4151598 | 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舉報電話: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ydlpxfsj.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