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我在我思】
原標題:“公共鋼琴”奏響城市的浪漫與柔情
陳曦
“只要愿意,每個人都可以彈響一架鋼琴,都可以用演奏抒發自己的情感”——據10月18日《新華每日電訊》報道,如今,越來越多的“公共鋼琴”或者叫“公益鋼琴”“共享鋼琴”,出現在街頭巷尾,出現在車站、商場甚至醫院的門診大廳,這些鋼琴向所有人公平地敞開懷抱,不收取費用、不設置門檻,每個人都可以坐下來彈奏一曲。
一段時間以來,在新聞里、熱搜上,人們見證了公共鋼琴一次又一次的出圈:在華強北步行街,58歲的建筑工人易群林,穿著橙色工裝奏響了《梁祝》和《致愛麗絲》;在浙江湖州市中心醫院門診大廳里,一位年過八旬的患者奶奶,用還貼著膠布的手,彈起了《洪湖水浪打浪》;在成都地鐵口,64歲的保潔員徐阿姨有空就去練琴,指法不算標準,神情卻專注而喜悅……
曾經,在大家的固有印象里,被稱為“樂器之王”的鋼琴,是少數人的高雅藝術——它應當屬于燈火璀璨的音樂廳,演奏者優雅莊重,聆聽者正襟危坐。當一架架鋼琴在城市的角落里扎根,人們只要愿意停下腳步,便可即興彈出心中的旋律,或是欣賞一段美妙的琴聲。每個走近它的人,都可以暫時拋卻生活的煩憂,用音樂慰藉心靈。在小小的鋼琴角,飄揚的音符將匆匆趕路的人們聯結在一起,激蕩出超越年齡和職業的共情與共鳴,勾勒出一座城市的浪漫與柔情。
“公共鋼琴”的走紅,讓我們實實在在感受到了當下社會生活里越來越濃厚的藝術氛圍。猶記得今年年初,“鋼琴銷量斷崖式下滑”“鋼琴學習熱度減退”等話題引發輿論熱議,一些網友認為這是鋼琴行業走下坡路的表現。但換個角度看,曾幾何時,鋼琴教育在培養愛好之外,還與“考級”“升學”緊密掛鉤。如今的我,雖然已成為一名文字工作者,但兒時為了鋼琴考級一天練琴6個小時的日子仍歷歷在目,當真是“學一門樂器,恨一門樂器”。
從這個角度看,鋼琴學習和銷量的“熱度消退”,或許正是藝術教育的功利性屬性逐漸剝離、“彈琴”日漸回歸純粹藝術享受本身的表征。在很多地方,不少老年大學的鋼琴課開始“一課難求”,北京、長沙等地的共享琴房“排長隊”,“公共鋼琴”邊圍滿了隨著拍子清唱的聽眾——從“有用之用”到“無用之用”,人們從琴聲中感知到的快樂更純粹,藝術素養和欣賞水平也在無形中進一步提升。
“公共鋼琴”走進人們的生活,是公共文化服務更加便捷多元的一個生動注腳。隨著公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長,對文化設施與文化服務也有了更高的期待。從上海夏季音樂節奏響“全城交響”,到杭州推出免費“藝術夜校”,再到湖南“一元劇場”上演岳陽花鼓戲……日益多元的城市空間為各種藝術形式提供了廣闊的舞臺,而藝術其實也在潛移默化中反哺著城市,涵養著城市的精神氣質,激發出更多消費新潛能,持續增強著市民的幸福感和對城市的認同感。
在城市一隅,“公共鋼琴”奏響的不僅是奮斗者的“個人樂章”,也是共享發展成果、共建美好家園的“時代和聲”。不遠的將來,我們樂見“公共鋼琴”的經驗能夠在更大范圍內優化推廣,讓各類藝術文化設施變得方便可及;我們也期待,隨著公共文化服務的高質量發展,更多高雅藝術能接地氣、冒熱氣、聚人氣,成為點亮生活的一簇火苗、療愈心靈的力量源泉。
億萬職工的網上家園
關于我們 |版權聲明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4151598 | 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舉報電話: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ydlpxfsj.com. all rights reserved